它包括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它是由空間衛星、地面監控和用戶接收等三大部分組成。在太空中有24顆衛星組成一個分布網絡,分別分布在6條離地面2萬公里、傾斜角為55°的地球準同步軌道上,每條軌道上有4顆衛星。GPS衛星每隔12小時繞地球一周,使地球上任一地點能夠同時接收7——9顆衛星的信號。地面共有1個主控站和5個監控站負責對衛星的監視、遙測、跟蹤和控制。它們負責對每顆衛星進行觀測,并向主控站提供觀測數據。主控站收到數據后,計算出每顆衛星在每一時刻的精確位置,并通過3個注入站將它傳送到衛星上去,衛星再將這些數據通過無線電波向地面發射至用戶接收端設備。
當然了,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預計在2020年北斗將覆蓋全球,而誤差不會大于15米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用于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目的,是美國獨霸全球戰略的重要部署。GPS導航系統歷經20余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直到1994年3月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才正式布設完成。現在GPS系統的應用不僅局限在軍事領域內了,而是發展到汽車導航、大氣觀測、地理勘測、海洋救援、載人航天器防護探測等各個領域。
二是汽車電子導航系統。光有GPS系統還不夠,它只能夠接收GPS衛星發送的數據,計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方向以及運動速度和時間方面的信息,沒有路徑計算能力。用戶手中的GPS接收設備要想實現路線導航功能還需要一套完善的包含硬件設備、電子地圖、導航軟件在內的汽車導航系統。
GPS導航儀硬件包括芯片、天線、處理器、內存、屏幕、按鍵、揚聲器等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況看來,市場中的GPS汽車導航儀在硬件上的差距并不大,主要區別還是集中在內置的軟件和地圖上。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點,人們習慣上總是關心導航儀內預裝何種地圖,實際上這是混淆了地圖和軟件兩者的區別。所謂地圖其實只是數據,而軟件是搜索引擎。地圖中各種地理信息綜合在一起的龐大數據如何被用戶所應用?如何才能反應到導航界面中?這就要借助于軟件來實現了。因此導航地圖離不開軟件的支持,反過來再優秀的軟件系統如果沒有詳細的地圖數據也是白搭。
總結一下,一部完整的GPS汽車導航儀是由芯片、天線、處理器、內存、顯示屏、揚聲器、按鍵、擴展功能插槽、電子地圖、導航軟件10個主要部分組成。
判斷GPS導航儀的優劣,導航儀所能接收到的GPS衛星數量和路徑規劃能力是關鍵。導航儀所能接收到的有效衛星數量越多,說明它當前的信號越強,導航工作的狀態也就越穩定。如果一臺導航儀經常搜索不到衛星或者在導航過程中頻繁地中斷信號影響了正常的導航工作,那它首先質量就不過關更談不上優劣了。